《乐山师院报》
出版时间:2018-12-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 代


作者:■■■吴蒋雪


  四十年前的春天,小山村的家家户户还是茅草房子。姑娘扎着麻花辫,抱着一捆草杆子喂栏里的花猪,她哼唱着山歌,歌声悠悠地飘荡在山间。早上吃下一个夹着咸菜的窝窝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就赶着自家的老黄牛,伴着晨光走在田埂上。小孩子光着脚丫子在田里帮着爸妈扯草、掰玉米,而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可以扛着锄头挖地、挥着镰刀收割麦子了。晚上夜深的时候,祖母点亮家里的唯一一盏煤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缝着衣服,一件衣服上,补丁缀着补丁,破洞连着破洞。爷爷杵着长了铁锈的锄头,微眯着眼看着村口那条泥泞小路,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嘴里总是在念叨着:“啥时候才能富起来啊?”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那南海边画一个圈。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小山村,村里的生产队解散了,土地分配给了每户人家,大家的干劲儿来了,渐渐地能吃饱饭了。张伯家的小孙子啃着猪肉馅儿的大馍馍,长得白白胖胖的。村口的李叔家买了一台北京牌电视机,播放着《霍元甲》,满屋子的小孩子和大爷大妈看得津津有味。
  村里通了电,家里拉起了几十瓦的白炽灯,灯泡里的一圈钨丝红着,比昏暗的煤油灯亮堂多了嘞。阿爸就在这灯下看着被翻得脱页的旧课本,微黄的光点亮了一个山村孩子的大学梦。阿爸考上了大学,那可就是光宗耀祖了,以后可是要成为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大人才啊!夜里,村里面的灯亮了,像散落在人间的点点星光,一点点黄晕的微光,照亮了大山乡村的未来和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居然修进了这个深山。路上的“凤凰牌”自行车来来往往,叮铃铃的车铃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歌。年轻又时髦的帅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来去如风。
  城里的大老板和知识青年来了,带领几十户村民,对接了十几个示范基地,搞养殖、种植大棚蔬菜,还成立了品牌农产品配送公司。听经理说,这农产品还要卖到上海和国外去嘞,一年可以赚好几百万。
  后来的日子啊,瓦片房变成了平板房,平板房又变成了豪华安逸的乡村二层小别墅。家家户户都联了网,隔壁小婷要买的资料书,头天淘宝上选好下单,第二天就送货上门了。高清电影、国内大剧、精品动漫、想看啥,啥都有。电子刊物、电子书、新闻头条,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爷爷和阿爸视频通话,聊得可带劲儿了,老爷子喜欢这玩意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方便得很,天天都可以用手机看见他的大儿子了。
  阿爸和他的团队在外面搞高铁建设,高铁都修到肯尼亚去了。复兴号列车飞驰在神州大地上,阿爸常和爷爷说,咱国家这高铁安全舒适,高铁技术可是世界领先的水平。阿爸说这话的时候,望着城市的现代大厦和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脸上满是骄傲荣光。
  阿爸嘴里常和我念叨:“二丫子要努力啊,以后你们这代人可是新时代的顶梁柱啊!是的,身在新时代,未来的我们将是新时代的弄潮儿、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历史的创造者。
  四十年的改革路,也是三代人的奋斗路。道德装点灵魂,知识武装头脑,我们的改革开放之路会越走越长远,越走越辉煌。

乐山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114次访问,全刊已有214128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