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院报》
出版时间:2024-04-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缅怀乐山师专首任党委书记王聿修

写在乐山师范学院办学46载之际


作者:罗加云

王聿修(1932—2003)


乐山师范学院2000年成立,前身是1978年开始筹建并招生的乐山师专,筹建阶段的主要负责人和乐山师专首任党委书记是王聿修同志。他于2003年辞世,是年71岁。2002年王书记再次去成都华西医院住院治疗肺癌,我预感他凶多吉少,特派人去省委组织部借回他的档案,以备不时之需,当时我任乐山师院党委书记。由此,我得以了解王书记来乐山师专任职之前的履历。

王聿修书记生于1932年5月,乐山市人。1948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都、乐山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解放初期的征粮及土改工作,其后历任共青团乐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乐山第三中学校长,乐山第四中学校长,乐山专署文教科副科长,乐山地区文教局副局长,乐山卫校革委会主任,乐山地区科委副主任,乐山专署文卫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乐山地区文教局局长。

1982年12月到1992年5月王聿修在乐山师专任党委书记,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近十年。回想起来,无论从对学校的发展改革,还是于我个人的成长进步,他都是十分值得敬重和怀念的好领导。我向他学得不少办学治校的经验,得到他许多关心扶持。仅以此文缅怀他在乐山师专十年任职期间,对学校事业发展起的奠基作用,对学校教学改革起的引领作用,同时表达我对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敬意,表达我对这位老领导的感激之情。

 

一、乐山师专事业发展的奠基人

 

1978年,为了改变因“文革”破坏而导致教师严重短缺的状况,四川省建立了绵阳师专、内江师专、宜宾师专、达县师专等8所师范专科学校。我们乐山地区虽然合并了乐山师范学校、乐山高级中学与乐山地区行政干部学校,但因晚了一步未能建立起师专。地委决定成立乐山教育学院,兼有培养培训职能,报经省高教局批准,以高师班名义参加了当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全国招生。

我是高师班的第一批教师。4月20日在柏杨坝原乐山高级中学的礼堂举行了乐山教育学院成立大会暨1977届新生开校典礼。会上宣布地区文教局局长王聿修兼任乐山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领导小组组长。1980年1月乐山教育学院拆分为乐山高师班及乐山教师进修学院,王书记兼任乐山高师班党总支书记、领导小组组长。高师班设在西湖塘原乐山师范学校校址,副书记、副组长蒋友棠主持日常工作,我未曾见过王书记来学校。1982年6月,国务院批准以乐山高师班为基础建立省属乐山师范专科学校。12月省委任命了师专领导班子,王聿修为党委书记。

1983年1月王书记等新领导来校就职。当时的学校规模小条件差,完全不像大专院校的样子,仅有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而且不是每年都招生,75名专任教师、467个学生。仅有80亩土地和12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教学生活设施极为简陋。那年我是教务处副处长,还记得王书记带他的妹夫——著名电影演员达式常来校,午饭的食堂是一个用油毛毡盖顶的简易棚棚,一旦下雨则遍地泥泞。1988年我去上海出差,顺便去达式常家给他带去王书记送的酒,达式常还记得那个油毛毡盖顶的食堂。

王书记一班人决心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当务之急是迅速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多招学生要从增设专业做起,于是1983年增设了政史专业,1984年增设了生物专业,1986年增设了美术与地理两个专业,1987年增设了体育专业,4年间学校专业数翻了一倍。在此基础上,在校学生人数逐年猛增,到1987年已达1838人,是4年前的近4倍,远远超过了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校时预定的1000名学生的规模。那几年我常常听到王书记说“我们起步晚,底子薄,要跑快点”,“我们是易胆大的班子”。这里说的“易胆大”是当时川剧团上演过的现代川剧中的主角。正像剧中的“易胆大”胆大而又心细一样,王书记一班人既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机会,大胆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能扎扎实实地解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所配套要求的校园、校舍、师资、设备、图书等问题。

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刚到师专任职,王书记一班人就向乐山地委要求,将小乐山市(县级,原乐山县)党校、物资局仓库、木材加工厂在“文革”中占用的原乐山师范校和行干校的23亩土地、房舍全部退给师专。1983年3月乐山地委发文决定退还。为了尽快落实这一决定,小乐山市(县级)市长罗明恩等先后三次来校现场办公,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后来罗明恩市长调离,王书记等校领导还在凌云山的碧津楼为他饯行,以表谢意。1984年学校又向省地两级政府提出了在周边征地发展的报告。5月乐山地委书记杨家全、副书记侯开林、顾问李兆亮就此来校听取意见,王书记与这些领导都很熟悉。1985年乐山地区改制为乐山市。9月9日,王书记邀请他的堂姐四川省高教局主持工作的常务副局长王文肃来校参加第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并与乐山市市长佘国华等共商我校发展大计。佘市长当场拍板,划拔一百亩土地给师专,每亩只收取一万元,农民搬迁安置等问题全部由市政府解决。由于省上后来拨款迅速,征地工作当年即得到落实。这一举措对于我校上规模、上水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王文肃局长是乐山人,与王书记多有来往,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后来她调任省人大专职常委、省社科联副主席,并担任四川省高教管理研究会(即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前身)理事长,她还继续关心支持我校的改革发展,常来电话指导。2000年经她推荐我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成龙配套“教学四大件”。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和运动场馆是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但师专成立之前的高师班时期,只新建了1719平方米的图书馆和870平方米8间教室的教学楼,其余都是一些老旧的平房或二层楼房,与国家规定的校舍标准相差甚远。1980年代中期,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川省把办好师专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王书记一班人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向省高教局及后来的省教委申请“教学四大件”建设的立项。1984年建成了建筑面积4622平方米可容纳2000学生的主教学楼,1985年建成了2193平方米的化学实验楼,1989年建成4332平方米的图书馆,1990年建成234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馆及400米跑道的室外运动场,1991年建成4229平方米的物理与生物实验楼。在“教学四大件”建设的同时还新建了学校大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那几年,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美观大方,一番日新月异的景象,有的师专私下议论说,上面偏爱乐山师专。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些校舍的建设只能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是否能够拿到立项,是否能够早日获得拨款是对学校领导人能力水平的一种检验。在这方面王书记一班人取得了好成绩。

引进教师广揽人才。1983年乐山师专成立之初,师资状况很不理想,全校仅有75名教师,无高级职称,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仅一人。为了延揽人才,学校积极向省市人事部门要人,同时号召教职工当伯乐积极推荐。一有线索,王书记等领导们就抓紧做工作。王书记曾经要我带着他的亲笔信到西南师范大学去找乐山籍的党委书记张凤山要外语毕业生。仅1983年至1986年的三年间,学校新进教师109人。其中,从高校毕业分配来的本科生52人,留校学生3人,从中学、机关、厂矿等单位及其他高校引进54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6名。这些引进的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金志良、陈兴中、罗承德、黄元拔、杨炳昆、尹君、杨笈、张翔龄、杨胜宽、殷霞等后来成为教授、系主任。其中,金志良1985年获四川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两项,1991评为教授,1992年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贝类形态解剖学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陈兴中1991年获四川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评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后任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胜宽1995年评为教授,是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苏轼研究专家,2000年起先后任乐山师专副校长、乐山师院副院长、副书记、书记,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加速实验室建设。乐山师专筹建时期,开初只有物理和化学两个实验室。房舍窄小仅有1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不过2万多元,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大部分无法开出,一些必做实验只有到其他高校去做。后来虽有改善和发展,但直到师专成立之初的1984年全校的实验开出率也只有45%。1985年我已任教务处处长,在组织制定实验室发展“七五”规划(1986—1990)时,大家算了一个账,如果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的实验开出率从当时的45%提高到95%,最低需要15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学校的全年的经费预算不过200多万。我约教务处副处长杨桦、易明江到王聿修书记家里做了详细汇报。不久,王书记召开党委会讨论我们提出的“七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决定“七五”期间学校每年安排教学仪器设备费不少于30万元。实验教师和实验员们闻讯后都感到欢欣鼓舞,大家深知学校做出这个决定很不容易。尔后几年,这个决定完全兑现,到1992年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单价200元以上)总值已达到230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充实图书资料。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文献情报中心,是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982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舍、人员、经费都有明确的要求。每年王书记主持党委会审定学校的财务预算时,都保证当年图书经费安排不低于规程规定的5%,年年如此。有时还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图书馆专项经费。如,1987年学校安排专款4.5万元购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全书》一套。4.5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王书记在中层干部会上专门讲了这件事,表达了领导班子重视教学科研的决心。1988年春,我作为副校长分管图书馆。王书记了解到上海图书馆要处理“文革”期间抄家抄来的大量书籍。他对我说这些书籍原来的主人都是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尽管是上海图书馆挑选后剩下的,但其中很多书对于我校图书馆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上海图书馆已表示免费让我校去选书,我们只需出运回来的费用,你最好亲自去一趟。我与图书馆流通组组长于天乐乘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前往上海。在那又大又乱、充满灰尘和异味的库房里干了两天,选出了一批样书交给上海图书馆的同志。后来他们按样书给我们运了两万多册书来。1992年图书馆藏书已达27.5万册,是高师班时期的10倍。

从1982年到1992年,王聿修书记在乐山师专任职,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学校占地已达193.5亩,校舍面积60121平方米,专业10个,学生2004人,乐山师专已成为一所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办学条件基本具备的高等专科学校,并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无论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都走在了全省师专的前列,为1990年代学校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发展,为2000年升格本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诚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努力的成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是离不开王聿修书记个人的特殊作用和特殊贡献。他曾经担任过中共乐山地委委员、中共乐山市委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乐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在与省上市上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方面,王聿修书记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他在学校党委和校级领导成员中资格最老,许多人都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过。他在教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不能不说这是乐山师专长期以来能够党政团结、上下一心,聚精会神干事业搞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全校性教学改革的引路人

 

1989年12月,我校的全校性教学改革成果《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9月,《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又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由此,我校形成了面向农村、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格上的“一专多能”、培养方案上的“主辅修制”和培养途径上的“校县结合”。1993年11月,全国师专工作会在乐山召开。这是一个现场会,会议的重头戏是200多位代表考察乐山师专一整天,现场推广我校面向农村的教学改革经验。国家教委在后来印发的会议纪要中指出:“代表们对乐山师专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代表们认为,乐山师专在面向农村培养合格初中师资方面,积极开拓、勇于探索,有较强的改革精神,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乐山师专的改革为全国面向农村的师专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

乐山师专面向农村办学特色的形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党委书记王聿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以特等奖主辅修制来说,我将王书记起的作用概括为: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提供条件推动实施。为了说明这几点的重要性,我要先说一下我校主辅修教学改革为什么能够获得国家级特等奖。

我是这个成果的第一主研人,一开始并未指望能够获得国家级奖,更不用说特等奖了。一是因为对于首届教学成果评奖,我对教学成果的内涵,以及评奖的条件还不很理解;二是觉得我校正式建校才六七年,办学水平低、办学条件差,一个教授都没有,怎么能够与那些老学校、大学校竞争呢。况且主辅修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并非我校创造,解放前就有,国外也有。当时国内同时有一些学校在搞主辅修,比如湖南的多所师专;我们四川省的13所师专大部分也都搞了主辅修。因此,对我校申报的这个主辅修项目,开初我只期望能够得个省级奖就行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最终能够获得国家级特等奖呢?这是我思考了多年的问题,直至退休后有时间系统总结,才得出以下的认识:

第一,我校主辅修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强,较好地处理了主修与辅修、一专与多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师范性与学术性等关系,注意了方案的整体优化。方案有较强的创新性,如设计的课程体系的模块式组合结构提供了一种既能保证师专基本规格,便于学生三向分流多规格培养人才,又能主动适应农村教育需求,实现自我调节的机制。

第二,方案大面积实施,在全校各专业全面推开,开出的辅修专业多、参加辅修的学生面广量大,保证主修规格和辅修质量的措施配套、保障条件落实,进展迅速效果显著。

第三,更由于这一改革对于提高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有重大作用,是一项带方向性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在我校主辅修改革中王书记所做的努力和起的作用正与上述的第二条、第三条契合,下面略加展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智力工程。我校党委书记王聿修、校长谭显孝原来是乐山地区文教局的局长、副局长,长期与中小学打交道,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有深切的了解。1986年在学校党委班子学习《决定》时,他们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认为:普九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我们必须眼睛向下、面向农村办学。那时,我国高师教育在突出“学术性”还是突出“师范性”上争论不休,有的强调学术性,有的强调师范性,一些师院提出要“向综合大学看齐”,而一些师专则提出要“赶超本科”。因此,“眼睛向下、面向农村”,这是当时十分正确也十分难得的办学理念。下半年学校党委发出了关于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的〔1986〕36号文件。书记、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了转变教育思想、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动员。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的目的,是在全校确立起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服务,培养适应农村中学实际需要的合格初中教师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增强适应性(既不是学术性也不是师范性)作为我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农村初中的实际需要,学校组织了农村初中现状调查、普九师资需求调查、毕业生质量调查及农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等社会调查。其中尤以王书记亲自组织和参加的普九师资需求调查最为突出。参加者还有原担任过中学校长的师专副校长蒋友棠和总务处长董群林等人,还约请了原乐山一中校长赵九如前往。调查小分队选择了乐山市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中下三等的夹江、井研、马边三个县为样本进行调查。他们获得了两项重要信息:一是,按照乐山市的分期普九规划和乐山师专的培养能力今后初中教师的补充,突出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缺乏的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教师,即使师专今后努力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量也不能够满足需要。二是,乐山市农村初中一般是一乡一个,规模小,90%以上的学校是6至9个班,教师不足20人,普遍是教师的学科不全不配套。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课,则个人工作量不够,学校工作也无法安排,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一师多用”,即能够上两门以上的课,能够兼任学校的团队、总务等工作。后来的农村经济调查进一步发现,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由于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高中,家长都希望子女在校期间能够学会一点实用技术。这就对农村初中教师的“一师多用”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这些调查,学校党委决定:积极响应省教委的倡导,改革传统高师单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主辅修教学制度,大面积培养“一专多能”师资。这里的“一专”指的是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知识扎实,“多能”指的是除了会教主修学科课程外还能兼教另外一门课程,特别是英语、音乐等短线学科以及劳动技术课或职业技术课的能力,从事学校其他工作如团队工作的能力,以及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和科技服务的能力。

然而,这项改革刚一提出,校内意见分歧,不少教师,包括一些系主任认为这样会降低培养质量,对于削减一定的专业课以开设辅修课顾虑重重甚至激烈反对。针对这种情况,党委在全校开展的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中,加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的学习讨论。1987年3月又全校停课一周,组织全校师生1800余人,以“初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为题,分赴乐山市的13个县(区)107所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这次大调查是我建议和具体策划组织的,当时测算师生的交通费住宿费要花四五万元,校长不在家,王聿修书记拍板决定。他还先期亲自率领化学系师生到洪雅县做调查试点,然后铺开到全校其他各系同时进行。当时,我主持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征询了近2000多名中学校长、教师和4500多名初中学生以及调查返校后的上千名我校学生的意见,统计性地掌握了他们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的态度和看法。大学习、大调查统一了师生对主辅修改革的认识,使我校主辅修改革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1987年5月学校正式公布了《乐山师专主辅修基准教学计划》以及配套的教改方案,并立即大面积地实施。为了保证辅修质量,书记、校长大力支持,不断改善辅修的教学条件。后来申报评奖时,其他许多师专还处于局部推开水平,或者是在两三个系试行,或者是才开设了两三个辅修专业,而我们乐山师专已经是在全校各系各专业全面推开了。截至成果申报时,全校已开设16个辅修专业,开出辅修课程上百门,有些辅修专业已开设两三届,全校参加辅修的学生占同届学生的近60%,许多毕业生辅修的知识技能已派上了用场,受到了欢迎,实现了我们提出的“大面积培养一专多能的农村初中师资”的目标。

我校“主辅修”改革获特等奖后,受到省内外许多兄弟院校的关注,纷纷来校考察。1991年4月下旬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金长泽来我校蹲点调查,重点是对我校实施主辅修的情况做深入了解和印证,同时也注意发现总结我校的其他工作经验。王书记前往机场接他,陪同他到参加过辅修的毕业生工作的学校调查。5月4日,井研县教育局领导来校召开井研籍学生座谈会,代表桑梓父老看望家乡子弟,给16位学生颁发了奖学金,会场气氛热烈感人。金司长了解到我校与井研县的这种校县结合、共同育人的做法已经开展了3年,予以了高度评价。师范司发文通报了金司长的蹲点情况,介绍了我校的“主辅修”和“校县结合”。乐山师专“校县结合”的教改新经验,又开始传开。学校党委决定对“校县结合”进一步规范、深化和推广,使校县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乐山市的大多数县(区)实行。对此,校长谭显孝、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李代泌、学生处处长谢相勋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王书记在宣传推动和联系县教育局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我记得有一次我陪同王书记接待一位外省师专的党委书记,对方在校县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做法,如他们的新生入学教育放在县上,校县共同举办,县教育局给新生戴上大红花,像欢送新兵入伍一样欢送新生入学。王书记听后,在我校党委会、中层干部会上大加宣传,后来,我校的校县结合活动也有类似做法。

从1982年到1992年,王聿修书记在乐山师专任职。我认为这十年是乐山师专成功实现“上规模,创特色”发展战略的十年。通过上规模增强了办学实力,通过创特色提高了办学水平。我十分珍视乐山师专这段发展改革历史,十分珍视王聿修书记留下的办学治校经验。这些基本经验至少有以下几条: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找准方向,正确定位。

——抓住时机,千方百计,乘势而上。

——调查研究,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精准制定教学改革目标。

——依靠群众,上下一心,聚精会神干事业搞发展。

 

三、思想作风纯正的共产党人

 

我问过一些老师专的同事对王书记的印象如何,多数人说他是“正统”的老革命。说他“正统”,一种含义是认为他不苟言笑,有点古板,甚至有点“左”。我也有些同感,比如1986年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访问我校,主动提出将乐山师专办成武大分校。同年我与化学系主任李代泌陪同王书记乘船回访武大,校团委书记罗建安同船到万县开会,我们三位年轻人在一起议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有缺点,王书记发现后立即严肃制止。又如王书记对个别教职工的生活作风问题是深恶痛绝的,把一个这方面犯错误的专任教师处理去扫地,我感觉是有点过火了。然而根据我长期的观察体验,我认为王书记的“正统”不是空唱正气歌。说他“正统”很大程度上是肯定和赞扬他是一位思想作风纯正的老共产党员。这方面令我最敬重王书记的是他不争名利和关心群众。

乐山师专面向农村办学特色的形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党委书记王聿修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是获奖者中没有他,他没有提出申报。乐山师专的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师专的前列,班子的多数人都获得过这样那样的表彰、奖励,王书记一项荣誉都没有,没有听到他有一点意见。1980年代中国人开始改善住房条件,乐山师专于1985年1月、1986年3月先后新建4幢教职工宿舍70多套,带厨房带卫生间,在当时的乐山城区是上等住宅,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打分排队的分房办法,按打分王书记完全可以分得楼层好面积大的房子,但他不参加分房。后来又建了几幢教工宿舍他也没有要,依然住在他夫人所在的市卫生学校的老旧平房里。直到1992年他离岗时,省委组织部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才说希望改善一下住房条件。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出国学习考察的热潮,省上市上都组织过一些出国考察活动,王书记一次也没去过,未听他说过为什么不出国见世面。1992年我当校长后才知道,出国一次费用不少,本单位出,这才大概明白了王书记不出国的原因。鉴于学校经费紧张,我学习王书记,当师专校长8年未曾出国一次。

王书记任职时期,乐山师专办学经费不足。我校的奖金、福利与乐山市的机关事业单位比不算好,但学校在关心群众、以德治校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首先是努力解决教职工急难愁盼的夫妻分居、子女入学就业问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人员编制增加,学校优先调进了大批教职工配偶,安排了不少教职工子女在本校就业,以至有的教职工一家三口、四口在师专工作。学校自办幼儿园方便小孩入托。学校与乐师附小、乐山一中签订了互惠协议,满足了教职工希望子女在乐山重点中小学就读的愿望。其次是努力为教职工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学校购置校车一日三次接送教职工上下班,修建自行车停车棚。安排工人为教职工送蜂窝煤到家。提供建筑用地让市中区粮油公司在校门旁边建立供应点。1987年为120户教职工住宅铺设天然气管道,我校是乐山城区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单位之一。此外,学校重视对教职工生病住院的慰问,不断翻新教职工生日祝福的形式:送花、送生日蛋糕、集体过生日校领导到场致辞,等等。当然,这些关心教职工的举措,是靠分管校领导以及工会、人事处、总务处等相关部门来操办落实的,但这与书记、校长的充分重视分不开。我了解,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王书记是出过不少主意操过不少心的。

这里,我还要说说王书记对我个人成长进步的关心与扶持,这些都是我几十年牢记于心,但未曾向人说过的。我与王书记的第一次交集是1977年我在乐山师范学校教数学的时候,但这是一次未曾谋面的交集。师范校主持工作的负责人马知行对我说,地区文教局局长王聿修的子女要参加12月份的高考,需要请一位数学老师辅导,我打算推荐你,你是否愿意?我点头同意了。但后来换成了曾经在乐山师专教过数学的彭自贤老师。我猜想,是王书记一家人认为我年轻了,那时我31岁。我第一次见到王书记是1983年1月他们刚来上任组建乐山师专的时候,在与中层干部的见面会、教职工大会上听过他讲话,那时我是高师班的教务处副处长。不久就放寒假了,开学前,我在教务处处长何智水支持下,未向校领导报告请示,就偷偷地跑到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修数学去了,为期半年。7月份回来时,我以为我无组织无纪律,新班子重新任命处室干部肯定没有我的份了,哪知王书记他们是把何智水处长调任图书馆馆长,要我以副处长身份主持教务处工作,11月便升任处长。开始我感到奇怪,后来意识到这是王书记他们在落实中央的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1986年筹备召开乐山师专第一次党代会,拟安排我为党委委员候选人。当时师专不设常委,党委会就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名单报到市委组织部,他们不同意,说我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坐过监狱。其实,在此之前,市委组织部通知我去填写过《地级预备干部登记表》,要我交自传,并嘱咐我不给学校党委讲。但他们看到“打成反革命坐过监狱”这段经历后,就把提干这件事吹了。而王书记他们则认为“打成反革命坐过监狱”是当年的错案,早已平反。还认为我在“文革”中并非什么组织的骨干,没有任何打砸抢行为,表现是好的。为了慎重起见,王书记特派校纪委副书记李应洪等2人到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了5年的贵州省修文县调查我的表现,得到肯定结果后,王书记亲自到市委组织部陈述和力争,据说还与组织部负责人发生了争论。当然,这些情况都是十几年以后我才知道的。1986年4月我当选校党委委员后,王书记在党委会上宣布,由于学校当时没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以党委委员身份分管全校教学工作。

王书记对我的关心还有两件小事。1987年12月我被省教委任命为副校长,我从教务处办公室搬了出来,但没有人给我安排办公室。我不好意思去问谁,就一个人到学校会议室办公。过了一两天,王书记路过会议室,看见我在里面,一问才知道我没有办公室。他立即把他个人的办公室让给我,他搬到党委办公室去集体办公。1993年王书记离岗、我升任校长不到一年,我父亲去世。我老家在县街,家门口摆放了不少花圈,王书记路过看到了。他立即进家里行了悼念之礼,然后把我叫到一旁说,你要赶快处理,你是领导干部了,拖久了对你影响不好。我很感谢他的提醒。

虽然,王书记对我的关心扶持并非个人的恩德,而是他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人重视人才,善于使用和培养干部的可贵之处,但是就我个人来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知恩感恩,理所应当。王书记对我的关心扶持,我终身难忘,无以为报,特写下这篇缅怀文章,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



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门


1978 年时任地区教育局长,接待陈白尘夫妇, 王聿修(左 1)

1983 年与全省师专公共外语会议代表合影,王 聿修前排(右 6)

1985 年接待省高教局王文肃局长,王聿修(右 2)

1986 年去马边调查,王聿修(右 4)

1987 年陪同马识途参观学校,王聿修(右)


1998年拍摄的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3年拍摄的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08次访问,全刊已有214127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