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院报》
出版时间:2018-12-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阴里的故事


作者:陈洋 高梦娜 李敏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时的路?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时代新起点?中国教育将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踏上新的航程?

                                                                    改革是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
                                                                        ◎校党委书记 胡丹
    2014年,我来到乐山师范学院,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一职,开启了我人生中的另一段旅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学校建校40周年,也是我来到学校的第4年。从4年到40年,跨越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一个时代,4年里,我见证了在改革中壮大的乐师不平凡的发展。
      刚来到学校,我就感受到乐师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听老一辈教师说,学校初创时期,由于条件极为艰苦,老师们便自己编教材、刻蜡纸、制教仪,编写一叠叠精心构思的讲义,开展一次次因陋就简的实验,还说:“我们是拿着口袋来装知识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是饿牛闯进了菜园子。师生们还自己挖淤泥、挑石子、填沼泽,修运动场,修石板路。校舍虽陋却弦歌不断,资料虽少却文脉不绝,师生勤俭拓荒又意气风发,待遇虽差却教风优良,条件虽艰而学风浓盛。师生们的初建精神让我动容、令我崇敬!4年光阴里,我见证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壮大,学科门类和专业的丰富。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却无不折射出学校40年的发展历程。这四年,乐师人的锐意进取,披荆斩棘的精神就是学校40年发展的缩影,更是改革开放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缩影。
  前不久,我的角色也从校长转变为党委书记,作为学校的掌舵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进入新时代,改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民族复兴的助推器,更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我认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走好改革之路,办好同人民群众美好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高等教育。
                                                                  在改革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辉
      改革开放是我少年到青年起步的时期。这四十年从国家到普通百姓,包括我个人,都产生了世纪性的变化。国家强盛,民族独立,时代进步,按照习近平主席讲的,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走进时代的中心。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个人,我完成了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甚至于到博士后的这样一个求学过程,也完成了个人从学生到老师到管理者到校长的这样一个转变和变化。这些变化对我来讲都是因为改革开放,它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大的机会和平台,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都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平台。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都提供了极大的物质保证和物质财富。
  就我本人来讲,小的时候,对于少年和童年的记忆就是饥饿感和欠缺感,甚至于一种困苦感。到现在,40年后,我也进入到壮年这样一个时期,感觉自己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有创造有奉献,也获得了很大的物质上的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面积的扩大,行走的方便,接受知识的渠道,参与社会、奉献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机遇都大大的提高。所以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获得感、幸福感和这个时代的荣耀感,从个人的角度、民族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和时代的角度来说,都是空前的。
  还记得改革开放前,我十二三岁时去学骑自行车,当时家里没有,必须到条件好一点的邻居家里去借,只有趁着邻居家不用自行车的时候才能自己慢慢练一会儿,以前能骑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就感觉很幸福了。而到了现在,几乎每一家都有私家车,以前想不到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像坐飞机、坐高铁之类的,交通便利。小的时候衣服很少,冬天只有一套棉袄棉裤,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做一套像样的衣服,但是也不敢随便穿出去,过完节就得赶紧收起来。70年代,吃的东西也是很简单,现在回忆童年的时期,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红薯、玉米,还有野菜,只有到春节和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细面,到80年代中期就改变很多了,到现在,不仅仅是解决吃饱问题,现在更注重的是营养问题、健康问题和合理搭配问题。原来是无选择的吃,只能吃那几样东西,现在是有选择的吃。广州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1988年我毕业后就来到了广州华南师大读研,同处于那个年代,广州的大学里面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就已经很好了。
  改革开放使得普通老百姓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到现在电视、网络、交通等的发展都丰富了人们的获得感。改革开放中的安全感也是在逐渐的多元化。站在民族利益上来看,在国际大救难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民族和国家力量的强大。站在社会上来看,十八大以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仅做到了国泰,还做到了民安。在这过程中人们更是一代比一代幸福,我们这一代是怀着苦难走到这个时代的,而90后、00后的这一代人是幸福地在蜜罐中成长。现在的同学很少会因为吃不饱和穿不暖而苦恼,而我们那一代根本就不敢想或者说是想不到幸福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能吃饱饭、能上学、能当兵、能脱离苦难就是很幸福的了。
  今年既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学校建校四十周年。我希望学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个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中与时俱进:第一,加强内涵学科各方面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科学、信息素养;第二,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新青年;第三,以质量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着重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和师资的质量;第四,坚持依法办学,加强行政内部体系的治理和完善;第五,加强校园建设,竭力打造一个快乐民主平等幸福的校园,真正实现教育的四个回归。
      陈国范(退休教师):我1958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去了一所小学当教师,那时候没有电,都是我们自己手工做煤油灯来照亮用,用空的墨水瓶装一点煤油,在瓶子里插一根灯芯,这样勉勉强强也能用来照明了。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师范大学恢复招研究生,我顺利考上了川师大。1990年,我又回到了这个曾经哺育我的地方,我的身份由这里的毕业生变成了这里的老师。我看着它的占地面积从最初的80亩地到如今千余亩,看着它的师资与专业一点点儿增加,看着它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与特色专业,看着它走过了自己的40华诞,今日之乐师已不同昔日之乐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乐师,这股春风也将继续影响着乐师的未来。
      胡启锐(退休教师):1996年我从师院退休了,如今一直居住在这里,闲暇的时候就弄弄自己家的屋顶花园,整理整理自己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在乐师旁边度过我的退休岁月。乐师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而学校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软件,以及我们的师资力量方面我们的学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才能成为学生上万、教师上千这一个规模极大的本科院校,而且从质量来说,也是在逐步提高,据说在由专升本这种新办的院校中,我们学校在全国或者全省的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所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自己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师院的今天。
      程远友(校友):1984年我是从犍为山村里考入乐山师专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的乐山师专只有一幢教学楼、两幢学生宿舍、一个食堂、一个由碳渣铺设跑道的运动场。我还记得当年的教学楼大厅右侧墙上“热爱教育、志在山乡、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十六字培养目标,每天经过时都会提醒我们肩负的使命。当年乐山师专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我们在大学里感觉很快乐,因为我们身边有一批关心、爱护和鼓励我们的老师。如今,校园变美了,条件变好了。但有几样东西没有变:那就是母校严谨的校风没变,母校争创一流的气魄没变,母校赋予每个学子的情怀没变。
      罗加云(退休教师):我是学校最早的一批教师,40年前的4月,我作为教师代表在首届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发言,今年的4月,我又作为教师代表在庆祝大会上祝贺学校40华诞,心中充满感慨。40年来我们学校与祖国的改革发展同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前我校1977级新生只有179人,而去年2017级新生则有4958人,40年前靠全校师生的双手,肩挑背扛,将坑坑洼洼的西湖塘改造成一个简易操场,而今年我们相聚在一个高端气派的现代化体育场。我为学校40年来的成长壮大而欢欣鼓舞,我为学校40年来一批批毕业生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给母校增光添彩而欣慰自豪。
      付金艳(在校教师):还记得在1988年的时候,我从我的家乡犍为到成都上学,车程需要7个多小时,每次上学,我必须准时等待那唯一一辆通往成都的汽车。从犍为到成都,在这7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在车上坐着的我基本上都不敢下车吃饭甚至喝水,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下车上厕所的安全问题。那时每一次的返校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除此之外,到了成都车站之后我还要坐公交车转车,前前后后加上班车和公交车大概要花费9个多小时在交通上。而现在,交通变得更加方便,最多花费2个多小时就能从犍为到川师大。班车多了起来,我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准时等待着那唯一一辆班车。于我而言,交通的方便快捷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带给我的最大变化。
      于立得(在校教师):我老家在黑龙江的一个农村,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一共两间,全家人都挤在这两间茅草屋里。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到了我们自己的手里了,大家的干劲儿越发的浓烈,有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家家户户都盖上了砖房或者瓦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感越来越强。改革开放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安全感。2011年我去雅尔塔做了两年半的中文教师,等我2013年8月份回国时,才意识到未出国之前因为身在其中,就像水中的鱼一样,对国家给予我们的安全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等我出去又再回来才真正的感受到国家带来的安全感。在国内我可以很随意、不担惊受怕地在深夜的时候走在路上。在坐国际航班时也是如此,尤其是当飞机降落到祖国的一瞬间安全感就特别的强烈,感受到我回家了,走到哪里都是腰板儿挺直了。
      苏天敏(在校学生):我的家乡在凉山。记得十年前,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家乡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山路,道路拐弯处时常会发生车祸。那时,家里有一辆摩托车,不论不管家里人要去哪,都由爸爸骑着那辆小小的摩托车接送。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骑行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那种恐怖是难以表述的。后来,家乡修了村村通公路,每家每户的门前都铺了水泥路,我家的摩托车也换成了小轿车,记忆中经常发生车祸的道路拐弯处也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曾经的悲剧了。
  前两年,家乡开通了乡村淘宝,优质的农副产品远销全国,运输车辆连绵不绝,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时的路?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时代新起点?中国教育将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踏上新的航程?——编者按

 改革是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

◎校党委书记胡丹

       2014年,我来到乐山师范学院,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一职,开启了我人生中的另一段旅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学校建校40周年,也是我来到学校的第4年。从4年到40年,跨越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一个时代,4年里,我见证了在改革中壮大的乐师不平凡的发展。

       刚来到学校,我就感受到乐师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听老一辈教师说,学校初创时期,由于条件极为艰苦,老师们便自己编教材、刻蜡纸、制教仪,编写一叠叠精心构思的讲义,开展一次次因陋就简的实验,还说:“我们是拿着口袋来装知识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是饿牛闯进了菜园子。师生们还自己挖淤泥、挑石子、填沼泽,修运动场,修石板路。校舍虽陋却弦歌不断,资料虽少却文脉不绝,师生勤俭拓荒又意气风发,待遇虽差却教风优良,条件虽艰而学风浓盛。师生们的初建精神让我动容、令我崇敬!

      4年光阴里,我见证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壮大,学科门类和专业的丰富。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却无不折射出学校40年的发展历程。这四年,乐师人的锐意进取,披荆斩棘的精神就是学校40年发展的缩影,更是改革开放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缩影。

       前不久,我的角色也从校长转变为党委书记,作为学校的掌舵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进入新时代,改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民族复兴的助推器,更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我认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走好改革之路,办好同人民群众美好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高等教育。


在改革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辉

       改革开放是我少年到青年起步的时期。这四十年从国家到普通百姓,包括我个人,都产生了世纪性的变化。国家强盛,民族独立,时代进步,按照习近平主席讲的,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走进时代的中心。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个人,我完成了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甚至于到博士后的这样一个求学过程,也完成了个人从学生到老师到管理者到校长的这样一个转变和变化。这些变化对我来讲都是因为改革开放,它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大的机会和平台,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都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平台。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都提供了极大的物质保证和物质财富。

  就我本人来讲,小的时候,对于少年和童年的记忆就是饥饿感和欠缺感,甚至于一种困苦感。到现在,40年后,我也进入到壮年这样一个时期,感觉自己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有创造有奉献,也获得了很大的物质上的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面积的扩大,行走的方便,接受知识的渠道,参与社会、奉献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机遇都大大的提高。所以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获得感、幸福感和这个时代的荣耀感,从个人的角度、民族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和时代的角度来说,都是空前的。

  还记得改革开放前,我十二三岁时去学骑自行车,当时家里没有,必须到条件好一点的邻居家里去借,只有趁着邻居家不用自行车的时候才能自己慢慢练一会儿,以前能骑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就感觉很幸福了。而到了现在,几乎每一家都有私家车,以前想不到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像坐飞机、坐高铁之类的,交通便利。小的时候衣服很少,冬天只有一套棉袄棉裤,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做一套像样的衣服,但是也不敢随便穿出去,过完节就得赶紧收起来。70年代,吃的东西也是很简单,现在回忆童年的时期,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红薯、玉米,还有野菜,只有到春节和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细面,到80年代中期就改变很多了,到现在,不仅仅是解决吃饱问题,现在更注重的是营养问题、健康问题和合理搭配问题。原来是无选择的吃,只能吃那几样东西,现在是有选择的吃。广州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1988年我毕业后就来到了广州华南师大读研,同处于那个年代,广州的大学里面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就已经很好了。

  改革开放使得普通老百姓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到现在电视、网络、交通等的发展都丰富了人们的获得感。改革开放中的安全感也是在逐渐的多元化。站在民族利益上来看,在国际大救难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民族和国家力量的强大。站在社会上来看,十八大以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仅做到了国泰,还做到了民安。在这过程中人们更是一代比一代幸福,我们这一代是怀着苦难走到这个时代的,而90后、00后的这一代人是幸福地在蜜罐中成长。现在的同学很少会因为吃不饱和穿不暖而苦恼,而我们那一代根本就不敢想或者说是想不到幸福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能吃饱饭、能上学、能当兵、能脱离苦难就是很幸福的了。

  今年既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学校建校四十周年。我希望学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个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中与时俱进:第一,加强内涵学科各方面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科学、信息素养;第二,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新青年;第三,以质量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着重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和师资的质量;第四,坚持依法办学,加强行政内部体系的治理和完善;第五,加强校园建设,竭力打造一个快乐民主平等幸福的校园,真正实现教育的四个回归。


       陈国范(退休教师):我1958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去了一所小学当教师,那时候没有电,都是我们自己手工做煤油灯来照亮用,用空的墨水瓶装一点煤油,在瓶子里插一根灯芯,这样勉勉强强也能用来照明了。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师范大学恢复招研究生,我顺利考上了川师大。1990年,我又回到了这个曾经哺育我的地方,我的身份由这里的毕业生变成了这里的老师。我看着它的占地面积从最初的80亩地到如今千余亩,看着它的师资与专业一点点儿增加,看着它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与特色专业,看着它走过了自己的40华诞,今日之乐师已不同昔日之乐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乐师,这股春风也将继续影响着乐师的未来。

      胡启锐(退休教师):1996年我从师院退休了,如今一直居住在这里,闲暇的时候就弄弄自己家的屋顶花园,整理整理自己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在乐师旁边度过我的退休岁月。乐师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而学校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软件,以及我们的师资力量方面我们的学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才能成为学生上万、教师上千这一个规模极大的本科院校,而且从质量来说,也是在逐步提高,据说在由专升本这种新办的院校中,我们学校在全国或者全省的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所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自己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师院的今天。

      程远友(校友):1984年我是从犍为山村里考入乐山师专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的乐山师专只有一幢教学楼、两幢学生宿舍、一个食堂、一个由碳渣铺设跑道的运动场。我还记得当年的教学楼大厅右侧墙上“热爱教育、志在山乡、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十六字培养目标,每天经过时都会提醒我们肩负的使命。当年乐山师专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我们在大学里感觉很快乐,因为我们身边有一批关心、爱护和鼓励我们的老师。如今,校园变美了,条件变好了。但有几样东西没有变:那就是母校严谨的校风没变,母校争创一流的气魄没变,母校赋予每个学子的情怀没变。

      罗加云(退休教师):我是学校最早的一批教师,40年前的4月,我作为教师代表在首届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发言,今年的4月,我又作为教师代表在庆祝大会上祝贺学校40华诞,心中充满感慨。40年来我们学校与祖国的改革发展同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前我校1977级新生只有179人,而去年2017级新生则有4958人,40年前靠全校师生的双手,肩挑背扛,将坑坑洼洼的西湖塘改造成一个简易操场,而今年我们相聚在一个高端气派的现代化体育场。我为学校40年来的成长壮大而欢欣鼓舞,我为学校40年来一批批毕业生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给母校增光添彩而欣慰自豪。

      付金艳(在校教师):还记得在1988年的时候,我从我的家乡犍为到成都上学,车程需要7个多小时,每次上学,我必须准时等待那唯一一辆通往成都的汽车。从犍为到成都,在这7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在车上坐着的我基本上都不敢下车吃饭甚至喝水,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下车上厕所的安全问题。那时每一次的返校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除此之外,到了成都车站之后我还要坐公交车转车,前前后后加上班车和公交车大概要花费9个多小时在交通上。而现在,交通变得更加方便,最多花费2个多小时就能从犍为到川师大。班车多了起来,我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准时等待着那唯一一辆班车。于我而言,交通的方便快捷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带给我的最大变化。

      于立得(在校教师):我老家在黑龙江的一个农村,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一共两间,全家人都挤在这两间茅草屋里。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到了我们自己的手里了,大家的干劲儿越发的浓烈,有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家家户户都盖上了砖房或者瓦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感越来越强。改革开放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安全感。2011年我去雅尔塔做了两年半的中文教师,等我2013年8月份回国时,才意识到未出国之前因为身在其中,就像水中的鱼一样,对国家给予我们的安全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等我出去又再回来才真正的感受到国家带来的安全感。在国内我可以很随意、不担惊受怕地在深夜的时候走在路上。在坐国际航班时也是如此,尤其是当飞机降落到祖国的一瞬间安全感就特别的强烈,感受到我回家了,走到哪里都是腰板儿挺直了。

      苏天敏(在校学生):我的家乡在凉山。记得十年前,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家乡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山路,道路拐弯处时常会发生车祸。那时,家里有一辆摩托车,不论不管家里人要去哪,都由爸爸骑着那辆小小的摩托车接送。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骑行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那种恐怖是难以表述的。后来,家乡修了村村通公路,每家每户的门前都铺了水泥路,我家的摩托车也换成了小轿车,记忆中经常发生车祸的道路拐弯处也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曾经的悲剧了。

  前两年,家乡开通了乡村淘宝,优质的农副产品远销全国,运输车辆连绵不绝,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


乐山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113次访问,全刊已有2141243次访问